提高警惕,防治“手足口病”
2012-12-10 17:18:09          编辑:谢诗意 |          浏览量:2271

  时下已进入夏秋时节,正值各种肠道传染病和高发期,尤其以手足口病最具代表性,近期来我院诊治手足口病的婴幼儿数量与日增加,希望广大市民对此提高警惕,对手足口病有正确认知,养成良好卫生习惯,科学防治手足口病。

  手足口病是肠道传染病之一,以儿童发病为主。尽管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,以发热和手、足、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症状,但仍有少数患者病情较重,可并发脑炎、脑膜炎、心肌炎、肺炎等,如不及时有效治疗会危及生命。此病极易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,造成疫情暴发。

  一、什么是手足口病

  引起手足口病的病毒属于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,其中以EV71及CoA16型较为常见。

  传染源:手足口病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均为本病的传染源,隐性感染者难以鉴别和发现。发病前数天,感染者咽部与粪便就可检出病毒,通常以发病后一周内传染性最强。

  传播途径:本病毒通过消化道(粪-口途径)、呼吸道(飞沫)和密切接触(包括唾液、疱疹液、粪便等污染的玩具、手、手帕、毛巾、食具等物)传播。医院感染亦是传染途径之一。

  二、手足口病的发病特征

  手足口病潜伏期为2-10天,平均3-5天,病程一般为7-10天。

  起病急,发热,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疱疹,手、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、疱疹,疱疹周围可有炎性红晕,疱内液体较少。可伴有咳嗽、流涕、食欲不振等症状。部分患者无发热,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。一般预后良好;极少数病例,特别是EV71感染患儿,可出现脑膜炎、脑炎、脑脊髓炎、神经源性肺水肿、循环障碍等,病情凶险,可致死亡或留有后遗症。

  三、手足口病可防,不必惊慌

  手足口病的预防工作,要掌握三条重要途径:

  一是传染源的管理:对患儿应该做到早发现、早诊断、早隔离、早治疗,对与患儿的密切接触者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医学观察。

  二是切断传播途径:针对传播途径,要注意不让生病的孩子接触其他儿童;孩子的唾液、痰液等分泌物要用卫生纸包好丢到垃圾箱,孩子的粪便要收集好、消毒后丢入厕所,不要随意丢弃,同时要消毒便盆;看护人接触孩子前、替换尿布后或处理孩子粪便后都要洗手;生病孩子的衣服、玩具、餐具、枕头被褥等要保持卫生,孩子的日常用具要消毒。

  三要保护易感人群:手足口病对婴幼儿普遍易感。养成良好卫生习惯,做到饭前便后洗手、不喝生水、不吃生冷食物,勤晒衣被,多通风。托幼机构和家长发现可疑患儿,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,以便迅速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。轻症患儿不必住院,可在家中治疗、休息,多喝水,饮食清淡、禁食冰冷、辛辣、咸等刺激性食物,避免交叉感染。一般病例愈后良好,多在一周自愈。但有一些病情进展较快的病人需要及时到医院接受必要的治疗。

责编:谢诗意

攸县新闻
成长ABC
攸视频
直播视频
我要报料

  下载APP